“脐带血存储无用论”的三个误区

2018-05-17 13:51:38来源:《中国科学报》编辑:彭焘赵广立

  ■本报记者 赵广立

  脐带血该不该存,有没有用?似乎每隔段时间,就会有争议的声音出现。近日,《新华每日电讯》一篇冠以“本报记者”的文章《储存脐带血自救白血病?“经久不衰”的忽悠》(刊于2018年5月11日13版,以下简称《忽悠》),再一次将公众关心的“该不该存储脐带血”问题推向似是而非的境地。

  媒体对脐带血存储问题的关注,本该“理越辨越明”,让公众了解到准确的科学常识,从而帮助人们决定如何取舍。遗憾的是,《忽悠》一文非但没有准确传递有效信息,反而由于偏信某“专家”的一家之言、缺乏对脐带血干细胞移植(CBT)相关科学研究的考据,导致文章竟得出“白血病是单基因病”“自体脐带血无法自救”这样明显站不住脚的结论。在闹出笑话的同时,更给相关领域研究的开展蒙上一层阴影。

  误区一:用“白血病是单基因病”带节奏

  在《忽悠》一文中,作者大量采信“有着医学背景”的国家基因库细胞中心江苏运营中心主任王某某的观点,大加挞伐脐带血存储无法用于先天白血病自救——事实的确如此。不过,在王某某的口中,白血病变成了单基因病。

  原文中此论的表述是,王某某认为“保存脐带血能自救白血病的理论不成立”的依据是:“根据目前的科学认知,白血病是单基因的基因病,没有先天性基因缺陷一般是不会得白血病的。”

  对于白血病诱因,科学界早有定论。经国家原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认定的白血病的定义是: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常见病由病毒感染(RNA病毒)、化学物质、放射线和遗传导致。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早在1997年就在《急性白血病的病因》一文中指出,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原因仅有5%与遗传因素有关。

  原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四川省干细胞库专家组组长汪成孝也曾明确表述:白血病先天性占比很小,如果儿童在半岁至1岁期间发病,有可能是先天遗传因素导致的,而后天多种因素导致白血病发生,如环境污染、房屋装修等。

  北京京都儿童医院血液中心主任孙媛指出:“白血病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如果是先天白血病,储存的脐带血不可用。但研究认为,绝大部分的白血病是后天获得的,这类白血病就可以利用自体脐带血进行移植治疗。”

  王某某在面对《忽悠》一文时,抓住“自体CBT无法用于白血病自救”强调“化学物质、核辐射等诱发健康人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白血病,但这些情况发生概率低”,最终给记者造成误导。

  误区二:用个别案例推翻所有CBT成果

  《忽悠》一文祭出“脐带血存储无用”论,采信了王某某“没有查到用脐带血自救白血病的成功案例”的说辞,并引用“2013年东方卫视报道的上海市民李先生的宝宝康康患了白血病,却没能用上此前保存的脐带血”的案例作为佐证。殊不知,“没有查到成功案例”并不能直接推导为“脐带血存储无用”,CBT经过多年来的临床验证,已经展现了其在多种血液或免疫系统疾病上的应用潜力。

  今年距离世界首例通过CBT治疗血液疾病“范可尼贫血症”已有30个年头。美国纽约血液中心2015年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脐带血已可用于80 多种疾病的治疗,这其中包括血液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β-地中海贫血;癌症,如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免疫系统疾病,如慢性肉芽肿病等。

  2016年,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监管的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再生医学临床研究中,脐带血被批准可以用于以下疾病的探索治疗:自闭症、脑性瘫痪、小儿中风、后天性耳聋。

  2017年2月我国发布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中,也对“骨髓、外周血或脐带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应用疾病范围”进行了规范,急慢性白血病等恶性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非恶性疾病均在可用范围之列。

  而利用CBT治疗自体白血病也并非空白。美国《儿科学》期刊2007年就报道了首例接受自体脐带血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案例,该案例中3岁女童接受了自体脐带血移植。之后的20个月该女童“处于完全缓解之中,并且十分健康”。

  误区三:过度解读“采血量”

  针对脐带血存储,《忽悠》提出了一个此前未见报道的说法:“脐带血储存机构的平均采血量超过100毫升,占初生婴儿全身血量的1/3到1/2,危害显而易见。”并以此推断,“为了获得更多脐带血,采集机构往往要求尽量早断脐,甚至有的采脐带血行为发生在产后数秒之内”。

  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以一个新生儿平均体重3.2kg、新生儿血液占体重比为10%计,新生儿血量大约为320毫升,如果采血机构采集的脐带血超过100毫升的话,的确占新生儿血量的近1/3。但需要指出的是,占比1/3并不是抽取了新生儿体内血液的1/3。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肿瘤中心主任、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邱录贵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脐带血采集的是胎儿娩出断脐后,残留于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抽取时是在胎盘端结扎处进行,不会抽到新生儿的血液,也不会抽到产妇的血液。这一过程不需进行麻醉,只需几分钟,在大多数妇产医院中皆可完成。此外,采集人员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助产医生或护士,采集过程不会影响产妇分娩过程和新生儿诞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科血液学专家竺晓凡对此也提出质疑:“脐带血的采集者都是为产妇服务的医生,难道他们都是没有原则的吗?”

  需要指出的是,脐带血干细胞的存储,并不是完全按照脐血量的多少定义的,而是按照脐带血中单个核细胞数或CD34+细胞数来取舍的。一般而言,当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数多于1x108个(约需65毫升)就算作脐血采集合格。此外,脐血采集量与分娩方式、婴儿体重、胎盘娩出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