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涛:让“四川智造”比肩世界

2018-06-27 18:19:40来源:四川科技报编辑:彭焘马静璠

2015年,智能制造方兴未艾,西南地区自主研发的第一台无人驾驶汽车面世,时速可达60~80公里。它可以锁定带路人,跟着领路者的线路行驶;遇到障碍,会成功绕开或者紧急制动;设定终点,它能寻找最佳路线抵达……而其中的大数据、智能导航在当时更是颠覆性的技术。而这项技术的研发团队便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控制工程学院蒋涛教授的团队。

6月8日,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控制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刚进行完单元测试,即将开始路测的第二代无人驾驶汽车。这台无人驾驶汽车的前部和顶部都有激光雷达,“这是车的‘眼睛’,商用化后,这些都会嵌入车体中。”蒋涛介绍。相较于第一代无人驾驶汽车,驾驶台上笨重的电脑不见了,嵌入了汽车的操作面板内。“这是一台新能源汽车,我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对各项技术进行优化,重建了高精度地图,让机器感知技术更为精确和智能,估计下半年能与公众见面。”蒋涛向记者介绍。

放弃高薪 回国创业

2013年,蒋涛从德国锡根大学回到四川,致力于在川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在德国时常参加智能汽车方面的国际交流,我们发现,大多是国外的团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团队在做,而且都在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等地,作为汽车制造大省的四川却没有。四川是汽车大省,但是我们只是汽车生产大省,并不是汽车设计、汽车智造大省,我就想回到家乡成立智能网联技术研发团队。我是四川人,希望能用自己的技术帮助家乡发展智能制造产业。”这也成了蒋涛回到四川的初衷。

有了这样的想法,在德国学习、工作了5年的蒋涛开始计划回国,希望能在四川建立研发智能驾驶汽车的实验室。

为了能回国安心工作,蒋涛选择了注销德国的长居。“我去注销长居时,德方的签证官不给我办,问我是不是不喜欢德国,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蒋涛说,当时的签证官还给他介绍了梅赛德斯奔弛、沃尔沃等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的工作,而企业也提出了高出国内十倍年薪的入职条件,但蒋涛还是拒绝了。经过反反复复的商谈,签证官告诉蒋涛,“我们保留你的长居,你要愿意随时可以回来。”蒋涛最终还是选择了注销。“是国家培养了我,而且我的亲人都在成都,我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家乡做点事。我知道回去后一切要从头开始,会很难,但是不想让自己觉得还有退路,所以选择了注销。”蒋涛说起当初回国的经历,风轻云淡。

组建团队 从头开始

2013年,智能制造、无人驾驶,对于很多人来说还仅仅停留在科幻电影中。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全力支持下,回到成都的蒋涛在学校建立了西南第一个无人驾驶研发团队。

说是团队,但其实只有蒋涛一个人,缺场地、缺经费、缺人员,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甚至有时候买设备的资金都需要垫付。在蒋涛看来,相对于资金、人员的紧缺,许多人的不理解更让他无奈。“刚开始,无人驾驶技术需要推广,但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还有人对我说‘川大、电子科大都没有做,你们能做出什么来?’。”这也让蒋涛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成绩给大家看。现在他也经常激励自己的学生,“我们没有985、211大学的光环,唯一有的就是实力,用自己的实力去说服别人。”

校企合作 潜心研发

说起第一台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有别于国内很多无人驾驶技术团队与大企业、知名厂商合作,蒋涛拒绝了很多知名企业递来的橄榄枝,选择了与省内的企业合作。

“我们第一代车用了金杯车,正在研发的第二代车选的是野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让老百姓知道,国产车也能实现无人驾驶,无人驾驶离我们并不遥远。”蒋涛说,“四川只是制造大省,并不具备高端研发智能驾驶技术的基础。一方面,政府希望我们与本地企业结合,以此来推动四川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学校立足本地化,我们也认为根植四川的汽车产业做这些事更有意义。”

选择本地小企业,意味着投入资金少、产业化进展缓慢。更重要的是,小企业由于资金少,技术也相对较弱。把无人驾驶技术移植到国产车内时团队遇到了很多挑战,“比如发动机运转不稳定、输出不均匀,导致经常出现异常,这是我们以前在高端车上进行测试时没遇到过的问题。不过,这也反过来帮助我们针对问题作了一些突破、提升和改进,可以说正因为遇到这些问题才使我们的技术不断地得以更新,让许多不可控因素基本得以解决,团队适应能力也不断增强。”蒋涛说。

立足四川 比肩世界

市场化进展缓慢也是与小企业合作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进行市场化要跟车企结合,需要路测、需要收集大量数据,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蒋涛说。

近年来,无人驾驶技术空前火爆,许多后来从事这项研究的团队不断有成果面世。2017年,深圳首辆无人驾驶公交面世时,有朋友跟蒋涛打趣说,“你要是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全国首辆无人公交肯定是在成都面世,基本上就没深圳什么事了!”不过在蒋涛看来,虽然有遗憾,自己根植于四川可能付出更多,但也更有意义。“做无人驾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很难坚持。这也是最初做选择时预料到的,我们希望深挖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感知技术和导航方面,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可以说我们的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毫不逊色。”蒋涛说。

虽然产业化进展缓慢,但蒋涛和团队并没有懈怠,团队在导航和感知技术方面精耕细作,而相关技术也运用到了特种机器人上,应用于铁路、城市管网、石油、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巡检,并且已实现了产业化。“目前样机已经完成,产品也定型了,今年将全面面向市场上市。”蒋涛说。

“虽然这两年产业化进展缓慢,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基础性工作和邻域环境都发展很快。例如最近伯克利公开了比百度阿波罗数据库大800倍的自动驾驶数据库,全球信息可以共享,这有助于我们加快产业化的进度;西南政法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人工智能法学院,这是对于无人驾驶伦理、法律研究的一个基础。四川电子信息产业较发达,我们学校在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化和网络安全方面比较擅长,为我们的研发提供了后期的支持。我乐观的期待四川在自动驾驶领域能后发制人。”蒋涛说。

说起未来,蒋涛充满信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以带动相关产业化升级,加快人工智能在智能网联汽车上应用的目标,这已经作为了全省的重点工作。另外,中国唯一一个智能网联汽车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试验示范基地落户龙泉驿区,今年6月动工。另一方面,我们学校也将与龙泉驿政府共同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将实现共性技术的研究。同时,作为孵化平台,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的项目进行孵化。此外,也做为检验检测中心,实现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今年,成都市副市长范毅在人工智能大会上也提出,在二环高架上实施无人驾驶公交示范线路的构想……这些都是我们所期待的。”蒋涛说。

培养人才 身正为范

蒋涛是科研人员,更是教师。曾多次拒绝去高校工作的他,回国之初却把做老师作为首选条件。在他看来,人才培养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以前思考不太成熟,现在,我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学生,给他们做参考。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自己能做示范,影响学生,让他们走出社会后也能影响更多的人。高校不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服务社会。”蒋涛说。

作为高校老师,蒋涛希望更多学生能投身本地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新经济建设中。“培养人才一定要为产业服务,尤其是地方高校,更应该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我们学校大量的毕业生留在了四川,投身于四川的智能制造产业,为四川经济做贡献,这让我很骄傲。”蒋涛说。

同时,蒋涛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不仅专业技能好,还要有良好的品行。在他看来,高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不应只有高超的学术水平、专业技能,更应有良好的品行,要德才兼备。蒋涛经常告诉学生:“自己的行为是否干扰了别人,这是检验文明的一个简单标准,很多时候看似是小事,但反应的却是个人的品行。”

让蒋涛很欣慰的是,自己的学生很多都进入了一流企业或者科研院所工作。“我有个本科学生,毕业后到中科院的研究所实习,专门做机器人研究,后来到中科院海洋所工作,半年后就成了小组负责人。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做出非常优秀的成绩,作为一个老师,这是最让人欣慰的。”蒋涛说。

“现在无人经济非常火热,也非常受重视,所以我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蒋涛说,作为老师,他希望和团队成员一起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踏踏实实做,能成为行业领先的团队。同时扩大学校和地区的影响力,助力成都乃至四川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国家甚至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