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里,一个平常的工作日。
虽已进入寒冬,人民南路地面车流滚滚,地下地铁穿梭,两旁高楼鳞次栉比,行人脚步匆匆……无不显示出这条城市中轴线的繁华与忙碌。
车流中,一辆警摩显得并不起眼,唯一不同的是,时间还不到上午11点,这辆警摩已经沿着人民南路来回跑了3圈。寒风把骑车人露在外的脸颊吹得微微泛红,他双手紧握着车把,控制着方向和车速,眼睛并不是一直盯着前方,而是左右不停巡视着。
骑车人便是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一分局一大队民警邵军涛,入警23年来,他一直在人民南路工作,是全市2000多名交通警察中为数不多从未变换过工作岗位的民警,像一枚钉子,牢牢钉在了人民南路上。寒来暑往,邵军涛从青年步入中年,仅仅是巡逻,已经骑报废了3辆摩托,里程超过35万公里。现在已经45岁的他仍然战斗在一线,“我是一名交警,也是一名党员,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就这样在一线干到退休我也觉得很光荣。”邵军涛如是说。
练就过硬本领:得到群众鼓励认可,再苦都值得
“一个红绿灯周期,转体要8次以上。”“头要面向来车方向45度。”“打出的手势要标准有力。”……站口子的间隙,邵军涛爱向刚入警的新民警传授经验,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交警,站口子、打手势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说城市道路像人体的血管,那么口子就是调节器。如果口子不畅通,血管必然受阻,因此路口民警的执勤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邵军涛的交警生涯就是从红照壁、锦江宾馆站口子开始的。
1995年,他通过参加招聘成为一名交警,工作的第一站便是人民南路。“那时的人民南路和现在比起来是两码事,双向4车道加两根非机动车道,路两边是苍翠的柏树。”邵军涛说,那时交通压力比较小,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口子站好。
当年,济南交警以全新的形象上岗执勤,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交警掀起了向济南交警学习的高潮,执勤、执法、站姿、警容等都是学习的内容,成都交警也不例外,邵军涛借此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当时交警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要优秀的交警才能到重要的路口,例如红照壁路口、北打金路口、羊市街路口等等。
邵军涛从打手势练起,一套手势操不知道练了多少次,白天在单位练,回家了自己对着镜子练,经过一年多的磨练,他已经能打一套非常标准的手势。1997年冬天,他正在路口打手势,一位驾驶员突然把车开到了他面前,“手势刚劲有力,很准确,看起来有种美的享受。”驾驶员的一句话让他激动不已。
同样是在1997年,入警两年的邵军涛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受到交警支队的嘉奖,但在他看来,任何嘉奖都比不上那位素不相识的驾驶员对他的认可和鼓励,也是从那时起,他就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不管工作有多么平凡,只要认真去做,就会得到群众的认可,自己再辛苦都值得。
威风“骑警”背后:警摩一线执勤,总里程超35万公里
经常骑警摩在人民南路一线巡逻,稍微老一点的商家都认识他,更是给他取了“骑警”的名字,名字好听,但“骑警”却不是人人都能当。
1998年,单位配了警摩,20年的时间,邵军涛已经骑报废了3辆,如今他骑的已是第4辆警摩,总里程超过35万公里。冬天吹,夏天晒,风里来,雨里去,骑着警摩在人民南路巡逻执勤,看似威风,但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清楚。尽管如此,即便是警长带班可以驾驶警车,但邵军涛却不愿意要,因为警摩是最机动最灵活的。
人民南路作为城市的一条主动脉,时刻离不开民警。白班的时间是早上7点到中午12点,下午15点半到19点,7个半小时的时间,邵军涛有一半的时间都在都在摩托车,来回不停巡逻。机动车乱停,非机动车的突出违法行为是重点,如果处理不及时,就可能导致人民南路一线的拥堵,而警摩就是他最好的帮手,能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及时排堵。
因为工作认真负责,能力又很突出,邵军涛本来有多次机会可以告别一线,告别风吹日晒的日子,走上管理的岗位。“我也动过心,但始终舍不得一线的工作。”短短几个字,表达出他内心的真正想法。在他看来,走上领导岗位,他工作的重心便成了管人,而在人民南路工作了这么多年,他对这一线的交通熟悉程度已经精确到了“米”,他确实舍不得离开,比起管人,他更喜欢管事,更喜欢在一线执勤,更喜欢亲眼看到城市交通的巨大变化,就像23年来见证人民南路从一条普通道路成为城市中轴线一样。
“解口子”高手:“四勤”缺一不可,高峰不下岗位不撤
“邵哥,口子堵起了,你看该咋办?”工作日的一个晚高峰,人民南路长寿路口发生拥堵,眼见排队车辆越来越多,两位新民警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赶紧向邵军涛求助。这种情况,也就是民警们口中常常提到地“解口子”,非常考验一个民警的技能水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恢复路口交通,要不然就会成为恶性循环,越堵越厉害,甚至会波及邻近的路口和路段。而邵军涛正是“解口子”高手。
他到路口一看,立即发现了症结所在,从长寿路往人民南路的左转弯车影响人民南路直行的车辆,两股车流交汇在一起,自然就拥堵了。找到了问题所在,他立即开始找空间,净空路口,先是暂时管控长寿路左转车辆,不让更多的车涌入,然后让已经进入路口的左转车利用有限空间后退,让出了一条车道,让直行车辆通过,等情况稍微缓解后,根据信号灯来指挥车辆通行,很快,这个路口就恢复了畅通。用这种言传身教的办法,他带出的很多新民警,都成为了岗位能手,大家提到邵哥无不竖起大拇指。
“眼勤、手勤、嘴勤、腿勤。”说到在路口指挥、疏导交通的诀窍,邵军涛用这8个字总结,“眼勤”就是要善于观察,“手勤”就是要多打手势,“嘴勤”就是要多喊,而“腿勤”则是要多走动。
以一个白班为例,本来到了晚上7点,夜班的人来了,他就可以下班了,但因为路口车多,经常撤不下来。“就交接的那几分钟,很可能路口就会堵起,而且夜班的才来,还要一点时间来适应。”邵军涛说,高峰不下,岗位不撤,自己在路口多站一会,虽然不能准时下班,但路口的交通却因为有了保障而畅通无阻。
“每次站在口子上,总有一种自豪感,就像一位指挥官指挥千军万马一样。”邵军涛说,他已经在人民南路工作了23年,这种感觉一点也没有变,反而越来越强烈。
精雕细琢交通:敢于打破常规,路口增设左转车道
像一颗钉子一样在人民南路钉了23年,让邵军涛对这里的交通了若指掌,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他对这一线的交通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在跳伞塔路口高峰期临时增加“没划线的左转弯车道”便是最好的实践证明。
跳伞塔路口的交通流量非常大,主要左转往磨子桥方向和人民南路进城的两股车流在此交汇,路口经常发生拥堵。邵军涛发现,路口虽然有两根左转弯车道,但远远满足不了左转弯往磨子桥方向的车辆,因此车辆长时间排行等候。而他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路口有停车等待的空间,完全可以加以利用来增加几根左转弯车道。说干就干,在早晚高峰期,他通过灵活操作,临时性地把路口的左转弯车道增加到了6条,这样一次让更多的车排在路口,等左转信号灯亮起,一次通过的车辆就要多很多,经过初步统计,一个信号灯周期可以多放50辆车,一个小时就可以多通行1500辆车,这样很好地缓解了路口的拥堵。
在人民南路的交通组织和规划上,邵军涛办法很多,他将经验总结为“眼勤、手勤、嘴勤、腿勤”,机动车乱停放是影响人民南路交通的重要原因,“来福士广场、省体育馆门口、蓉国府门口都是机动车乱停放的高发地,这就需要‘腿勤’。”邵军涛说,对这几个地位,隔半个小时就去巡逻一次,发现有乱停放的车辆发现尽心劝离、处罚。邵军涛的办法简单,他用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保证了人民南路一线的畅通,他的摩托车里程数突破35万公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警23年,他先后14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到个人嘉奖7次,被评为2016年度“成都市十佳交警之星”,2017年两次被评为“科学治堵”交警岗位练兵劳动竞赛“季度标兵”,他就是一颗钉子,把青春,把敬业,把“心中无群众 不配当交警”的精神钉在了人民南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