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1月20日消息(记者 贾宜超)成都温江区永盛镇,素有“西南童鞋之乡”和“川西第一小康镇”的美誉。该镇工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历经近40年的发展,初步形成占地1.35平方公里、工业企业168家、规上企业23家的永盛工业园,民营经济占比高达95%以上。
近年来,永盛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健全机制、搭建平台、强化保障为抓手,着力解决政策落地执行、企业转型发展、园区提质增效三大难题,全力助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健康发展。2018年,永盛镇获评成都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被市委统战部授予非公有制经济统战工作示范点。
健全“三大机制” 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
据温江区永盛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通过建立健全“挂包”联系服务机制、“三方”联动解难机制、“互助”交流指导机制等三大机制,全力构建对民营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引擎辖区民营经济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
“挂包”联系服务机制。该镇结合领导班子成员“挂帮包”责任,整合科室和社区力量,建立一个包片领导、一个责任科室、一支服务队伍的“3个1”包片联系机制和重点企业主要班子成员“一对一”“挂牌”督导机制,主动对接服务需求、入企走访问需问难、“一对一”座谈交流指导发展。先后指导创建市级名优企业5家,打造自主品牌32个,形成400余项专利支持,助力巨龙生物企业成功上市,支持新千里装饰、扬名食品加速主板上市。
“三方”联动解难机制。该镇以工业提质增效2.0实施为契机,主动对接区级部门、衔接园区企业,牵头建立区级部门、镇街和园区企业“三方协调”机制,不定期联动区级部门上门开展政策辅导、帮扶解困。先后牵头召开联席会8次,积极打通政策通道、融资通道,及时协商解决证照办理、政策资金申请、贷款融资等困扰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30余件。
“互助”交流指导机制。充分发挥镇商会政企沟通“桥梁”作用和“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该镇组建“镇商会领导班子+镇党委领导班子+先进企业家代表”的企业发展指导队伍,定期开展园区内现场学习交流和困难企业发展“一对一”会诊指导活动,引导49家低产能、低税收落后产业企业通过以商招商、兼并重组、技改扩能等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帮助28家落后产能企业实现梯次转移。
搭建“三大平台” 构建立体化全方位服务体系
优化提升政务服务平台。永盛镇深化“园区党群服务中心”集成化、一站式服务功能,优化提升政务服务平台。以“成都市工业园区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创建”为抓手,精准编制“党建指导、政务服务、创新创业、法律援助”四大类21项服务标准,规范工作流程、细化操作方法,打造标准化服务平台,全年接待政策咨询125次,提供“一站式”全程代服务31次,引导海科机械等15家企业获得近1000万技改补贴,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持续拓展“抱团”发展平台。以镇商会为纽带,积极拓展企业之间“抱团发展”平台。充分发挥镇商会号召力和凝聚力,成立精密机械、食品家具、生物医药等4个行业协会,开展内部交流活动12次、专题讲座培训8次,推动行业内信息资源共享、规范管理共抓、创新发展共谋。设立镇商会会员互助基金,撬动160余万元发展资金,帮助解决鑫鸿宇、海科食品机械等企业度过难关,推进企业之间“抱团取暖”。
创新搭建“社企”共享平台。该镇以“双八一·一家亲”社企互动党建活动为载体,实施社企“红色合伙人”计划,试点5对社区企业共同搭建“社区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共建共享平台。社区和结对企业共享学习阵地、同过组织生活、联办文体活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促进企业、社会、社区的资源互享、功能互补、困难互帮。
一年来,该镇从企业选派8名党员到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社区为结对企业讲解政策20余次,处理问题12个;结对企业为社区募集社区微基金2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6个,帮扶贫困家庭10户28人。
强化“三大保障” 助力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强化创新创业保障。据介绍,采取优惠政策扶持、牵手校地合作等措施,为小微企业创业和本地企业创新注入“强心剂”。依托1300㎡“智创营”孵化空间,采取房屋租金和水电费三年全免政策,持续孵化培育小微企业26家,招引校地合作项目5个,积极打造“创客、创新、创业”生态链。
充分运用“一个脑袋两只手”成果,主动对接区内高校和意向企业,推进川王木业“产业研究院”建设,推动扬名食品、巨龙生物与省食研院共同开发生物发酵健康食品、宏丰集团与西南交大共同研发节能烘干智造产品,提升企业发展竞争力。
强化持续发展保障。强化园区企业最关注的法律服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三大领域的服务保障,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安全阀”。招引区内专业律师团队入驻“企业法律服务之家”坐诊服务,成功调解涉企矛盾纠纷50余起。持续购买第三方专业机构企业安全隐患“问诊”服务,指导企业排查整改涉粉尘安全隐患298处,督促企业投入100余万元购置防尘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永盛镇在全省率先探索“环保管家”专业服务,指导企业整改环保问题240余处,整改达标率提高40%,信访投诉同比下降50%。
强化人才支撑保障。整合区级部门、机关科室资源,主动为企业人才招引、培养、食宿提供支持,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吃下“定心丸”。组织园区企业开展安全环保、财会实务、装载运输、机械制造等技能培训10场1200人次,提升企业员工的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
该镇结合企业用工需求,通过新市民培育为企业订单式培训准员工2000余人。常态化开展专场招聘、“岗位双选”、“牵手永盛 牵手幸福”相亲等活动,“以点带面”解决辖区失地居民就业、企业招工、员工婚恋生活等难题,实现“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四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