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带你看,四川这个县如何“玩转”教育脱贫

2019-04-11 11:17:2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强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唐子晴 宜宾观察记者 曹洋 摄影报道)“妈,我这次考试考得还不错,放学去同桌家吃个晚饭。”4月10日下午4点,宜宾市高县庆岭乡中心校的六年级学生钟福星正在学校的“亲情驿站”和远在浙江的父母视频通话,在这所乡级中心校470名学生中,还有108位和福星一样是留守儿童,每天下午3点半到4点半之间,他们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和外出打工的父母聊聊天。

这正是该校教育脱贫攻坚“1334”工作体系中的一个缩影。“因为我校留守、贫困孩子较多,缺少父母的陪伴,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关爱这些孩子,学校加入并实施了“双益工程”项目,还通过专业团队“传帮带”,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在高县沙河镇幼儿园天府园区,12个班级中建档立卡的贫困幼儿有29名,一般贫困幼儿80名。绕过教室,“实践活动育成长”展示区让记者眼前一亮。

不少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和手工艺品正在展出。据介绍,幼儿园不定期举行“爱心义卖”和“爱心捐献”活动,老师将孩子的绘画作品制作成“定制”版T恤、抱枕,进行义卖,所得的资金用于贫困幼儿“亮眼看世界”活动,“老师带着贫困幼儿到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去参观体验,拓展贫困孩子的视野。”幼儿园教室袁芳说。

幼儿园隔壁的高县沙河实验小学,将当地独特的“豆腐文化”融入校本教材。“稚子初入校,起步如‘泡豆’”“求学之路需‘磨浆’,千锤百炼铸辉煌”“玉琢成器,正心明德,学养‘成型’”……学校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强化脱贫意识,感悟创业致富之道。

在庆符镇水鸭小学,411名在校学生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子女有64人,针对贫困生,学校采取“三包三引三温暖”的教育扶贫方式,实现区域适龄儿童全入学、在校学生不掉队。

这些孩子通过学校专递教室,与硕勋小学的孩子们同步课堂学习课程,“让村里的孩子走进名师、名校课堂,和城区孩子同享优质教育资源。”该校校长李小燕说,不仅如此,另一边的在线教研室内,学校的老师正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同市级骨干教师一起备课。

走进占地100亩的高县硕勋中学新校区,很难想象昔日的硕勋中学,占地仅有17亩,师生300余人。“县政府投入1.2亿元,整体迁建硕勋中学,现在学校在校师生3000余人,新硕中是高县教育扶贫的最好见证。”硕勋中学教师余华勇说,学校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党员家长代表和共青团员代表的先锋示范作用,让教育扶贫落地落实。“学校从原来全县倒数1、2名跃居全县前列,连续三年考核一等奖,去年还荣获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当“互联网+”“专递教室”“特色课程”走进乡村学校,孩子们的书桌上不仅有了书本,还多了许多电子设备,生活里也添了更多色彩。教育对扶贫到底起了哪些作用?明天的全省教育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上,川观记者接着带你找答案。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