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为了探索“公园城市”的建设路径,四川省建设建材工会、成都市交通建设工会、中建二局联合主办了“发现城市之美走进中建二局”——中建二局条条河湿地公园项目开放日活动。来自全国20余家媒体及5位市民代表,走进由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承建的西部最大国际生物城的河道治理湿地公园项目——成都条条河湿地公园项目。该项目总占地约23万平方米,是一项集河道梳理整治、景观生态工程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通风房”让苗木成活率提高15%
“这条河原来都散发着臭味,但是现在不但水清澈了,空气还很清新,走在河边的绿道上就像个大氧吧。”今年4月,成都条条河湿地公园A区面向市民正式开放,周边居民王飞经常和朋友到这散步健身,见证着条条河及周边环境的变化。
空气清新离不开公园内5400余棵苗木。种植时正好是冬天,为了让他们适应成都气候,条条河湿地公园项目团队给予了它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尽管南方的冬天比北方温度稍高,但湿度大容易导致植物冻伤和养分流失。“我们先后考察了8个种植基地,在多个环境学院专家老师指导下进行了二十余次试验,终于优化了可推广的冬植方案。”项目总工程师张成东指着一大片生长茂盛的乔木说,“在起掘苗木时要将土球扩大10%,并用草绳缠绕根茎,就好像为苗木穿了一层‘加厚的衣服’,能够最大保证原有土质的养料充分,防止树干冻伤并减少养分流失。”
冬季栽树怕冷,夏季南方雨水过多又容易损坏根茎,项目团队在栽植时在根部预留孔洞,就像盖了一间‘通风房’,可人工控制树穴水分湿度。通过“穿衣通风”,绿植的成活率较以往竟提高了15%。一时间,条条河湿地公园的种植方案在各地推广开来。
透水海绵绿道建雨水公园
城市的高速发展带来热岛效应和城市内涝,热起来时让人汗流浃背,暴雨时可在城中捞鱼。为此,条条河湿地公园建起了2.3万平方米的透水混凝土海绵绿道。
以往的传统道路为多为硬化路面,雨水很难排放,建设团队通过对比多种材料,最终选用透水混凝土铺出的道路,像海绵一样可每秒“喝”掉15毫米的水,意味着不到20秒就能吸干特大暴雨24小时的降水量,不仅喝水能力强,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透水混凝土绿道更加色彩斑斓,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解决了内涝问题,这些多余的雨水去向如何?
条条河湿地公园通过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组成地表径流净化系统,初步蓄水用于灌溉后,多余水质排入湿地雨水花园,通过种植香蒲等具有净化和药用功能的植物,放养具有净水能力的水生动物,以及构建生态浮岛等进行净化循环利用雨水,打造湿地景观。
植物也有专属“身份证”,打造环保科教乐园
“公园内种植有水生、陆生、药用等110余种植物,为了‘一箭双雕’,又动员了20余名志愿者,为植物订制专属二维码‘身份证’”,中建二局条条河项目负责人张文昌说道,“通过大数据支持,录入了植物的名称、用途、分布等详细信息,打造海绵城市、药用植物等多个主题科普展示园。”过往游客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收藏植物信息,又能实地直观感受,寓教于乐。
据悉,条条河湿地公园还将在国庆前陆续开放B区、C区等地,进一步完善“绿道+”的概念,充分发挥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游览、文化创意、体育运动等8大功能,打造“公园城市”网络上最美田园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