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红”的词义变化想到的

2019-06-30 16:34:3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古琴

最近,一款“网红”双黄蛋雪糕因被市场监管部门检出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摊上了事儿”。作为今夏的“新晋”网红,消息很快被多家媒体报道。企业方也很快做出回应,称问题来自零售终端,亦向消费者道歉。

最终问题出在哪里,自有权威机构来定论。这里想说的是,“网红”的名声,似乎越来越“不怎么样”了。

记得早几年“网红”作为一个新兴名词出现时,是非常褒义的。那时网红多用来描述平凡人的奋斗与逆袭,那些闪烁光辉的人和故事,带着满满的正能量。比如常见报道的各种小摊点的“××西施”,其走红,虽说一定程度有“颜值”的功劳,但更多靠的是质量,是消费者的有口皆碑,才带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网红”。但没多久,“网红”就成了一个标签,但凡事物有一点特别之处,就可称并乐称“网红”,不但吃的用的可以“网红”,更有“网红地”“网红脸”“网红做法”。似乎贴上这一标签就自带流量,而且在信息海洋飞速变换的热点中,跟得上趟。

“网红”也确实在不断提供热点。但却少了初生时的积极向上,逐渐成为一个贬义词。最典型的便是不少视频网站上的“网红”号,极尽“审丑”吸粉,能“Low”得人三观尽毁。而所谓的网红化妆品中,“网红”又仅是一种无关品质的营销手段,更有“三无”产品的“摇身一变”,这类“网红”出问题,自然无需惊诧。笔者有位朋友曾这样说:以前看见“网红”就想去体验体验,现在是,对冠之以“网红”的事物,只想躲开。

何以至此?

我想大概还是少了“初心”与“匠心”。突然的“红”会冲昏一些人的头脑,忘了自己做这份事时的初心。而如果没有“匠心”,靠哗众取宠换来的“流量”,在人们一时的新鲜感退去之后,也终究是没有“回头客”。至于有些甚至没有“良心”的网红,就可能是法律层面的事情了。

我还是喜欢最初的那些“网红”,生活忠实而努力,烟火气里透出光芒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那才是正当的奋斗者该有的样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