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再出发:四步五路,助力致富

2019-07-01 16:13:5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彭焘谭洪恩

4月15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促进转移就业,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认真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提前谋划扶贫工作的“下半篇”,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坚定不移地打好消灭绝对贫困的攻坚战,坚持不懈地打好防止返贫、同步奔康的持久战,最终实现共同致富和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

攻坚“四步” 明确扶贫新思路

“脱贫是起步、小康要迈步、致富不停步、文明大进步”,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正在实施的帮扶新思路,目前已经顺利完成“脱贫是起步”工作,帮扶点已稳定脱贫,开启了“小康要迈步”工作。公司先后对乐山市马边县和凉山州喜德县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并定点帮扶喜德县额尼乡等2个深度贫困乡和马边县高石头村等5个贫困村。截止2017年,这5个村已全部脱贫。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马边县高石头村的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1820元提高到了2018年的7820元,喜德县阿吼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1500元增长到2018年的7180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10000元。近3年来,公司所属各单位共定点帮扶142个贫困村,目前已有126个村实现脱贫,剩余贫困村可望在2020年初实现稳定脱贫。要继续实现小康生活目标,人才是关键,教育引导非常重要,扶志扶智要同行。实施产业扶贫,加强就业培训、医疗、农村文化等社会事业,让帮扶地区的群众增加更多技能,具有更多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后,要继续保持帮扶工作的延续性,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致富不停步、文明大进步”,这是下一步公司更加长远的帮扶目标,将与帮扶地区群众携手共进,达到共同致富,最终实现文明的大进步。治贫致富有先后,两个文明齐步走。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要达到物质上的充盈,同时还要实现精神上的富足。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跛足而行不可取,只有物质与精神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健、走得长远。只有口袋、脑袋都鼓了,才能真正使脱贫群众获得自信和尊严。“出水才见两脚泥”,我们将脚踏实地,积极探索扶贫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抓好乡村产业扶贫、人才帮扶和文化建设,使乡村振兴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五大举措确保“四步走”得以扎实推进。

筑好“五路” 推动扶贫大踏步

配强干部,要确保带头扶贫有思路。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国网四川电力公司先后选派有项目管理经验的科级后备干部69人担任第一书记,担当帮扶贫困村的致富带头人。在阿吼村,第一书记王小兵与阿吼村村干部一道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对贫困户进行深入调研,为精准施策、一户一策、科学制定脱贫方案提供了详细依据。通过“驻村第一书记”,建立了党支部活动室和青少年活动室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推进了脱贫工作的开展。我们在扶贫中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使党支部始终成为“带领党员脱贫攻坚的典范,培训彝乡脱贫攻坚的学校,团结群众脱贫攻坚的标杆”,创新性地走上了一条以“支部共建、产业共兴、文明共创”的扶贫之路。

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有力促进精准扶贫工作。但仍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地方。一是有的干部对“三农”工作缺乏了解,扶贫政策掌握不够,与相关方协调不畅,推进扶贫工作进展缓慢。二是产业规划不够科学,缺乏因地制宜的好招,产品规模、质量有待提升。三是存在帮扶是短期行为的错误认识,防止返贫,奔康致富的长期措施不力,存在畏难情绪。这些现象都必须切实加以解决。今后在扶贫干部的选配中,必须选拔那些对党忠诚、年富力强、综合素质高,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了解、有感情,有管理经验和扶贫思路的好干部。对脱贫奔康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要表彰、重用,调动一批干部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培训技能,要确保群众奔康有门路。人才帮扶,扶志扶智必须同行。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坚持“授人以渔”教育扶贫理念,培养464名大中专学历电力专业藏区学生。让27名贫困青年参加电工培训,持证后解决就业问题。为了让村民掌握致富奔康的“金饭碗”,想了很多办法。利用闲暇时间,开办农民夜校,每月两次开课,邀请公司的志愿者、农牧局的专家、老党员等来授课,传授养殖种植技能,培养外出创业的本领,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当前“双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是扶贫工作的短板。由于贫困地区人员文化基础普较差、结构差异较大,文化学习还是技能培训都存在较大难度。接下来,我们将对帮扶点群众分类建档,因人施策,大力实施文化和技能提升工程,让50岁以下群众至少掌握一门谋生致富的技能。大力抓好“控辍保学”工作,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每位适龄儿童接受应有教育,培养出不同层级不同专业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

拓展渠道,要确保特色产品有销路。精准扶贫不仅需要捐钱捐物的传统式“输血”扶贫,更需要精准扶贫模式“造血”功能的强化。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通过线上线下拓展渠道,以产业共进发展力,将捐赠扶贫引向消费扶贫,在兜底保障上下功夫,不断激发出脱贫内生动力。

这就需要首先做好产品本身,要在开发环保绿色产品上下功夫,在产品特色、规模上下功夫,在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其次,要做好产品营销,要积极打造“互联网+”电商平台,建立微信销售公众号、农特产品销售网点,采取实体店销售、网上预订、现场订货会等方式,全方位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积极联合雅西高速沿途兄弟单位、国航、四川电视台等开展“以购代捐”活动,拓展扶贫产品销售增长点,为优质的农牧场品找到出路,推动新型农牧业模式的良性发展。策划开展扶贫农特产品订货会,举办“阿吼村农特产品交易会”“办年货、促特销”活动,确保扶贫产品种得出、卖得好,推动该公司在精准扶贫主战场上取得新突破。

开展竞赛,要确保文明建设有新路。物质层面的脱贫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胜利,而由于生活习惯、历史传承等因素,精神层面的脱贫难度更大。要促进文明迈大步,达到“真脱贫”的目标,还需要下一番精细的工夫,需要从一点一滴中去帮助贫困群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生活习惯,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幸福感。国网四川电力在阿吼村推广“文明新风村民积分制”,对村民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自律习惯、守法新风、勤俭新风等方面表现进行分值量化。每个季度,村民都可以用积分到“国家电网”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以示奖励。

在阿吼村通过组织党支部制定实施方案,开展“四好家庭”建设,全面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开展“光亮宝宝”评比,从娃娃抓起,帮助养成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开展“厕所革命”活动,保证每家都有冲水式厕所,建立乡村污水处理站,将污水集中处理,保护环境。引导村民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组织员工力量建设阿吼村生态经济林,打造“党员共建林”“团员志愿林”“青年爱心林”,吸引系统内外各方参与,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合力。

发挥优势,要确保乡村振兴有大路。作为电网企业,我们紧紧依托行业优势,把“帮眼前”与“扶长远”结合起来。确保贫困地区“用上电、用好电”是实现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基础与保障。我们努力加快贫困地区电网建设,提前打赢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完成5113眼机井通电、5992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520个自然村通动力电,供区内所有贫困村240万贫困人口的生活用电及产业发展用电全面得到保障。

脱贫并致富,培育支柱产业至关重要。没有产业带动,脱贫难以彻底;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持续,乡村振兴无从谈起。我们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扶贫脱贫的“牛鼻子”,因地制宜实施光伏产业,下大力气培植支撑经济发展的种养殖优势产业。在扶贫工作中,公司积极总结经验,努力寻求产业扶贫新方法,探索出马边县高石头村的“联盟共建”、“三位一体”、“五步工作法”及凉山喜德县“334”等能复制、可借鉴的扶贫工作法,并已在脱贫攻坚中成功推广应用。开启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产业发展新模式,成功打造出了马边县“彝兴”和凉山州“丽火”两个绿色品牌。截至2018年底,“彝兴”和“丽火”两个农业公司累计实现产值达360余万元,带动200余户贫困群众增收160余万元。2019年元宵节,合作社实现首次盈利分红,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分别领到1450元和810元的分红金。

脱贫攻坚无坦途,发展致富绣真功。脱贫不是一朝一夕,致富更不可能一步到位。攻坚阶段更需要“慢功”,一针一线加精心制作才能出“细活”。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下好“绣花”真功夫,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谭洪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