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阳谷”来到蓉城 6名藏族青年走进“更好的时代”

2019-07-18 11:35:4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四川在线消息(李安心 记者 张红霞)黄色安全帽、荧光绿背心,6名建筑工人一字坐开,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带着“太阳谷”的印迹。

7月17日,成都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施工现场,来自1000公里外的得荣县藏族青年罗绒土格、扎西曲格、次人朗吉、斯朗多吉、降措等6人,从工地上的“特别工人”,成为媒体眼中藏区脱贫攻坚的“特别亲历者”。

他们本来是“太阳谷”里的放牛人、庄稼汉,是对繁华都市充满向往的乡村青年。他们最大的30岁,最小的21岁,是家里的顶梁柱和希望。

今年3月21日,最远去过140公里外云南中甸的他们,背负着家人的热望,第一次坐飞机离开小村庄,来到了大都市成都。

作为得荣县首批劳务输出人员,他们在从农民蜕变为建筑工人的3个多月里,不仅渐渐掌握了一些建筑技能,还给自己的家庭带去了脱贫的美好憧憬。

家里的生活在变,致富的愿望强烈

从大山到都市,从“太阳谷”到繁花地,只是58分钟的空中飞行。回忆起落地成都的第一天,年轻的降措还有些轻微的眩晕。

“马路两边的高房子,比家乡的山峰更多更密。马路上跑着的汽车,比山坡上的牛羊更多更快”,6人中年纪最小的降措紧紧跟着同伴,小心翼翼过马路,怕掉队、怕迷路。

“我想起了家里的路”,得荣县贡波乡中木村青年、26岁的拉西曲格说,“冬天的时候路上结着冰,夏天一下雨全是粘脚的烂泥巴,走到县城要走两天半,半路上只有住在亲友家里。”

其他人赶紧补充,这两年路已经修好了,他们可以骑着摩托车从半山的家里,风驰电掣地奔向县城,路上的风摩擦而起的微尘,迎向他们年轻的身姿。

“其实,现在家里的生活比起以前是好多了”,30岁的组长斯朗多吉说,在持续几年的对口帮扶下,几乎家家户户都修起了小楼,“三层楼,底楼是牛住,二楼是人住,三楼是来的客人住。”他的三个孩子上学享受“两免一补”,家里土地产的粮食足够自给,生活条件已经越来越好。

“家里现在不缺吃穿,缺的是能够发展、致富的本钱”,29岁的次人朗吉结了婚,他的妻妹去年考上了成都的大学,一万多元的学费是一家人向八方亲戚借的。

“我们小学读完就没念书了,没有手艺挣不到钱。有时候靠捡点松茸挣点钱,一年也不过三四千元,够不到一家人的花销。我们想学个手艺。”拉西曲格是个爱美的青年,在机场,他穿着红羽绒戴着墨镜,留下与飞机很酷的合影。

迎来好时代,走出大山学技术

如果听说过香格里拉的盛名,就一定会听说沿途的“西部太阳谷”,那是得荣县的一枚旅游徽记,也是作为康巴藏区的得荣,6月22日来到成都,作旅游推介的理由。

此时,成都市青羊区对口帮扶得荣县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2018年8月22日,得荣县瓦卡镇迎来甘孜州、阿坝州31个深度贫困县的代表——全省藏区深度贫困县就业扶贫推进会在这里召开。由成都市青羊区投资援建的青羊·得荣就业扶贫公共实训基地正式揭牌。这是四川第一个援助藏区建成的就业扶贫公共实训基地,占地近1000平方米,年培训能力达到2000人次。

“想学一技之长”,两个月后,斯朗多吉等6名年轻人报名去了瓦卡镇就业扶贫公共实训基地,来自成都的两名建筑师为他们教授建筑技术。

“学了以后可能会去成都工作”,这个令人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他们的家庭沸腾了。

“如果我工作了,关节不好的妈妈就有可能去成都大医院治病了。”降措很期盼。

“如果我工作了,妻妹的学费就能帮着缴一些,不用到处借了。”次人朗吉暗自高兴。

“如果我工作了,孩子们就能穿上新衣服背上新书包了。”斯朗多吉希望学好手艺。

他们不知道,这个基地建成后,全省的资源都在向这里的“造血式”扶贫集中——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中国建筑西南区域总部、中建四局三公司等14家央企,专门推进得荣县建筑劳务培训输出。

与斯朗多吉们结缘的,正是中建四局三公司,一家总部在广州、区域总部在贵州遵义,在成都有20多个工程项目的老牌国企。除了输送师资,他们还接纳愿意脱贫的藏区青年,为得荣培育专业人才“火种”。

成都国家芯火双创基地项目,是这个“火种”的摇篮,6名藏族青年是首批幸运者。

越幸运越努力,走进“更好的时代”

今年春节后,斯朗多吉和伙伴们终于等来了县上的通知:先体检,如果合格,就动身去成都上班。

怀着忐忑的心,生怕检出身体的毛病,他们等到了“全部合格”的结果,在县里干部陪同下,动身前去向往的成都。

进入视野的楼宇森林,闪烁夜空的霓虹灯影,阔大、繁华的成都,给年轻的心输入兴奋和豪情。

迎接他们的,是中建四局三公司周到、热情的安排。6人同寝室,卧具、日用品一应俱全,多位师傅带他们上岗,每天工资可以拿到200元——这是一笔多大的钱啊,足以让全家人高兴地跳起来。

走进工地,等候他们的是“技术小灶”。师傅教他们砌砖,不是反了就是歪了,随时返工报废材料,没人批评,只有鼓励和示范;工长教他们安全施工,安全帽扣得一丝不苟,上安全梯必须动作规范,自小在山间散漫惯了,他们一点一点收束野性,被专业化改造。

“开始砖砌得不直,我急得想哭,恨自己太笨了”,扎西曲格说,几个月里,他们每天6点起床,晚上10点休息,下班都常留在工地自己练习。

“现在好一些了,大约有一半能达到合格”,降措说,他们特别羡慕工地上的师傅们,一个人干活顶他们三个人,“希望赶快把手艺练好”。

扎西曲格。

三个多月里,他们眼见着、参与着基地的两幢小楼从平地而起,一层、两层、三层……快速地生长着。他们所砌的越来越直的内墙一堵堵地丰满着小楼的空间。

“我们想走进更好的时代”,感恩得荣县政府、感谢三公司的话在他们口中轮番说出,发自内心的珍惜让他们生怕幸福转瞬即逝,当扎西曲格说出这句感言,所有人一震又十分理解,他说:“越努力越幸运,我们不怕吃苦,我们想用自己做例子,带动家乡更多的年轻人学技术、学手艺,让自己的家人过得更好。”

在工作闲暇,公司安排他们去看成都的天府广场、品尝麻辣的火锅、在现代影院看电影,也在宿舍的球场打打篮球,丰富生活也丰富心灵。

告别了大山,告别了酥油茶,6名藏族青年潜下心来,将用双手告别贫困。(本文图片:张世荣/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