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范立 刘高成 记者 赖星)暑期过半,但来自凉山州雷波县的10位彝族小姑娘们,却在成都体会到了这个暑假不一样的快乐。7月21日至27日,受西南电力设计院的邀请,10名来自雷波县贫困家庭的优秀中小学生代表参加“走出大山 看世界”公益游学活动。
走出大山 她们看到了世界
7月27日,中伏第6天,也是10位来自于雷波县贫困家庭的小姑娘们到成都度过的第7天。今天,她们就要结束为期一周的“走出大山 看世界”公益游学活动,踏上回乡的旅程。
天气依旧炎热,却丝毫熔化不了孩子们欢愉的笑脸。“孜莫格尼”(彝族语,意为“吉祥如意”)、“卡莎莎”(彝族语,意为“谢谢”)、“再见”,一声声地从车窗里面飘荡出来,情真意切,依依不舍。车窗外面,是送行的活动组织方老师们。千叮咛,万嘱咐,重复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挥舞着的双手直到汽车远去,消失在视野之外也不愿停下来。
返程的车子刚一启动,负责这次游学活动的主办方负责人,西南院团委书记范立的眼泪就再也没忍住,顺着脸颊滴落下来。7天的朝夕相处,让她与她们亲密如家人。范立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让她们都习惯叫她“范姐姐”。
“送她们回去的那天,我差点都不敢去。7天的时间太短了,她们这群孩子也确实太可爱,可爱得让人心疼!”范立回想起孩子们七天游学经历的情景依然是历历在目。
“我们来到了一座繁华的城市 它叫成都”
从雷波到成都,400多公里的距离,8小时的旅途劳顿,让孩子们的新鲜感和兴奋劲儿消耗殆尽。然而,当她们踏进活动主办方所在的东风路18号,西南电力设计院的那一刻起,整齐统一的服装,游学必备的书包文具,简洁温馨的欢迎仪式,让她们的疲惫一扫而光。
10位孩子,最大的19岁,刚刚初三毕业,最小的10岁,刚读小学三年级。她们当中好多都没有机会去到县城,甚至连自己的村子都没有离开过,更别说坐上汽车来到省会城市。在她们的笔记本上,好多人都写下了这么几句:“我们坐了8个小时的汽车,来到了一座繁华的城市——成都。”
安排的游学活动,德智体美劳,样样不能少。活动的第一天,尽管天空飘着淅沥的细雨,孩子们依然穿着雨衣,冒雨来到成都人民公园保路运动纪念碑和川军抗战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当她们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喃喃自语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她们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对革命先辈的崇拜。后面,她们还相继去了成都图书馆、四川大学、四川智能电网中心、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等地点接受学习教育。走进社区,孩子们学会垃圾分类清洁环境,可爱的吉尔西牛高兴地说:“姐姐,我们回家也这样做,垃圾不乱丢,让新村变得更干净、更漂亮!”
提到孩子们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肯定是川大的校园!”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孩子们都有点懵了,因为她们从来不知道学校可以这么大,学校还要分很多不同的学院,甚至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教学楼、实验室等等。
19岁的马晓春告诉带队的范姐姐:“这是我无数次在梦中去过的地方,今天第一次真正走进大学校园,我想把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印刻在自己的心里,回去后好好学习,以后争取有机会能到这样的大学里面学习。”
同样19岁的马黑惹子在川大的校园里面不停地走走看看,感受着大学校园浓厚的学习氛围。她说自己能够读书很不容易,19岁了才把初二读完。正是如此,她才更珍惜现在读书的机会,读书很刻苦,每天基本都要学习到晚上11点才去睡觉,就是想能有机会走出来。她也很后悔,以前没人让她看到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她差点就像她周围的同龄人一样嫁人了,在村子里,像她这么大的女娃娃都已经是孩子的妈妈了,所以她特别珍惜现在得到的上学机会。
漫步在校园内,孩子们激动与向往的神情溢于言表。明亮的教室、偌大的操场、优美的校园,让她们点燃理想的火炬,鼓起前进的风帆,学会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起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追求美好新生活、建设美丽新家园将不再是遥远的梦想。而在四川大学校门口的那张合影,将会成为她们一生的回忆,甚至是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