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抗战仍在进行,大家积极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亦需反思,这场疫情将给我们留下什么,需要作出哪些改变?昨日,成华区疾控中心向市民发出建议:改变包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那些大家习以为常,却存在健康隐患的观念与行为。
饮食习惯 人类70%的新发传染病,来自于野生动物。再也不能让“舌尖上的美味”,变成“舌尖上的危险”。改变陋习、拒绝野味,坚决不吃来历不明、销售渠道不正规的食物。此外,我们喜欢围桌共餐以体现人情味,今后,请不要忘记为每桌餐备几个公勺、加一副公筷。
社交方式 人际交往要保持空间距离,不要在排队时贴得太近,在电梯或公共交通工具内身体动作幅度要尽量减小,聊天时尽量低声。请勿聚众喧哗,请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打喷嚏时请避人,并用纸巾、毛巾或肘部遮掩口鼻,不仅有利于减少飞沫传播,更体现文明。传染病高发季节,进入公共场所习惯戴口罩,见面少握手或不握手。
生活作息 事实上,严重危害民众健康的几大慢性疾病,归根到底是生活方式病。要把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为健康生活、预防疾病的“必杀技”。运动是最好的健康保险,经常性有氧运动应作为健康必修课。
焦虑心态 遇到突发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难免焦虑不安。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提高疫情防控的参与意识,但谨防过度恐慌,其危害甚至超过疫情本身。
行为意识 现代公民要具备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主动申报登记相关健康信息,不隐瞒、不逃避,积极配合调查,依法履行公民义务。这既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负责,更关系到个人征信。本报记者 王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