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宁宁
1919-1920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前夜,积弱多病的中国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怀揣追求真理、振兴中华的梦想,从黄浦江畔远渡重洋,踏上了上下求索之路。
至1920年底,共有21批近2000名有志青年与知识分子为追求新知先后奔赴法国,包括蔡和森、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向警予、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李维汉、李立三、徐特立、蔡畅、许德珩等。他们从上海虹口的北外滩码头启程,开启了中国向世界学习、探求救国之路的征程。
“勤于做工、俭以求学”,胸怀救国梦的中国青年一边做工,一边学习新知识、新思想。他们在欧洲研究工人运动、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并从这里起步,走上革命道路,开启振兴中华的伟大历程。
周恩来:
“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
留学欧洲期间的周恩来。(资料图)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网
1920年11月7日,法国邮船“波尔多斯”号将要驶离上海港。时年22岁、风华正茂的周恩来从天津到上海,登上了这艘赴欧勤工俭学的邮轮。
从上海港到法国南部的马赛港需要36天的行程。当年12月,周恩来抵达马赛,转乘火车北上巴黎。当时,他打算到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上学。由于英国生活费比法国贵很多,周恩来又回到了法国。在这里,他开始了将近4年的留学生活。
周恩来到法国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进一步学习革命理论,寻求根本改造中国的道路。他一面工作、学习,一面深入了解当地经济、政治及人民生活等方面情况,从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他到处奔波,足迹遍及西欧主要国家的首都。
1921年1月25日,周恩来致信严修谈及欧洲现状:“法受欧战影响为最大,战地恢复旧观至今日犹不能达百之五六,满目疮痍”“物价高贵,失业者多,劳资阶级之争无或已时,是欧洲执政者所最苦耳”。
巴黎13区的意大利广场附近有一条叫戈德弗鲁瓦的小街,周恩来当年就住在这条街上的一座小旅馆——戈德弗鲁瓦旅馆。每到周六下午和星期天,周恩来便到华工和勤工俭学学生集中地区的咖啡馆演说,宣传革命真理,驳斥和揭露反动派的谬论。
经过在法国一年多的学习和斗争实践,周恩来更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他在写给天津“觉悟社”成员的信中指出,“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
他表示,“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定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1921年春,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的6月和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和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相继成立,周恩来担负了领导工作。
在西欧,他进一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并发表了《评胡适的“努力”》一文,就当时国内的局势提出:“真正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
1924年,鉴于国内革命运动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革命骨干,周恩来和刘伯庄、周子君等人于7月从法国启程,由海路回国。两个月后,周恩来到达广州,出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区委宣传部部长,开始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
邓小平:
坚定了一生的革命追求和道路
青年邓小平。(资料图)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网
邓小平一生迷恋大海,与波峰浪谷有着不解之缘。第一次见到海洋时,他还是一个16岁的少年。
1920年10月,邓小平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那些日子里,美丽而苦难的祖国时常越过海洋,沉入他的梦中。在法国巴耶中学学习五个月后,邓小平因交不起学费,被迫中断学业。从此,他再也没有进过法国学校的大门。
出国留洋的初衷——“勤工俭学”,在现实面前被邓小平抛得越来越远。克鲁梭是邓小平在法打工的第一个城市,他当年的雇佣登记卡原件上面清晰显示:邓希贤,由哥隆勃中法工人委员会送派,来自巴耶中学,工号:07396;年龄:16岁;工种:轧钢工。施耐德工厂当时对邓小平的能力评价为“良好”,品行一栏则填写着“好”。
在高强度的劳作之下,同在一个工厂工作的中国学生个个面色憔悴。在施耐德工厂咬牙苦撑了三个多星期后,对现实失望至极的邓小平开始考虑这一切残酷现实背后的原因,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这个曾经“心向往之”的社会。做工之余,赵世炎、王若飞等较年长的少共成员给邓小平以极大的影响和帮助,他开始阅读一些进步书籍。当时,法国警察在搜查他的住所时找到的都是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邓小平后来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耳濡目染下,邓小平逐渐接受了革命思想。1922年,他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为旅欧少共最早的也是最年轻的成员之一。1922年8月,他加入《少年》月刊,后改名为《赤光》,负责编辑出版工作。
《赤光》是中共旅欧支部和共青团旅欧总支部的机关刊物,其总负责人是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白天打工,晚上加班编印刊物。
在具体分工方面,邓小平、李大章等人主要负责刻蜡板和油印。邓小平所刻蜡板,字迹工整秀丽,排行有序,深受周恩来赏识。
1922年6月,在周恩来倡议下,由邓小平为主负责,在巴黎办起一家中国式豆腐店,店名就叫“中华豆腐店”。留学生们在工余轮流到豆腐店参加劳动,甚至连周恩来有时也抽空来店中帮上一把。
“中华豆腐店”由于方向明确、组织有方、经营得法,效益甚佳,不仅有助于补贴留学生们的生活费用,还为中共旅欧支部提供了部分经费。
正是这段留法“勤工俭学”经历,邓小平为自己写下了人生履历的重要一页:坚定了一生的革命追求和道路,为他日后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奠定了基础。
陈毅:
对资本主义由崇拜到失望
陈毅赴法勤工俭学前在上海的留影。(资料图)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网
1919年4月,经过考试,陈毅兄弟双双考入前30名,取得四川省政府旅费津贴400元官费赴法的资格。6月初,陈毅等60名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从成都出发远赴法国。
经过近两个月的航行,陈毅等人于1919年10月10日抵达法国马赛港。由于长时间海上颠簸,加上恶劣的居住条件,陈毅等9名学生在途中就生了病,一上岸就被送进医院,到年底才出院。出院后,陈毅和其他勤工俭学学生来到了巴黎。
由于当时四川、湖南赴法的学生先后抵达巴黎者已有400人左右,一时安排不了这么多人去做工,那些没有工作的学生就被临时安置在巴黎西郊的华侨协社候工候学。陈毅兄弟两人在华侨协社地下室找到个空位置,安下地铺,自己生火做饭,有时只能吃“冷水面包”(面包加自来水)。
1920年春,陈毅兄弟进入施奈德公司设在巴黎郊区的一个炮厂当杂工,做工的生活异常艰辛。
做工之余,陈毅广泛开展了社会调查,了解一般法国平民的基本情况。“法国人民尚有不识字者,大都年在40岁左右,仅识字而不通文法者极多。推其原故,无求学经费而已。”他在《我两年来旅法勤工俭学的实感》一文中写道。
通过调查研究,陈毅逐步明白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家完全为自己利益起见,实毫无人心,我才知欧洲资本界,是罪恶的渊薮。”他由此看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特别是与蔡和森相识交往之后,开始由一个民主主义者逐渐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陈毅写道,“我经历了一个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由崇拜到失望的过程,逐渐靠拢马克思主义,靠拢无产阶级,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搞无产阶级革命的光明前途。”
参考文献:
《邓小平留法勤工俭学 获封“油印博士”》
《周恩来:探求救国真理,确立共产主义信仰》
《周恩来与邓小平相识在巴黎》
《红色起点——南昌起义全记录》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讲述老一辈革命家在法国的故事》
《陈毅1919年法国之行感受:对资本主义由崇拜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