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研学旅行的首选,会是翠云廊?

2020-07-31 10:12:1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强

暑假到了,孩子们研学旅行的时候也到了。

世界那么大,去哪里看看?当然是翠云廊,随着跨省团队旅游的恢复,翠云廊也迎来了首个外省研学团队。

7月27日,来自陕西汉中天立洋县实验学校的231个学生,在翠云廊开展了研学夏令营活动,带团的马老师说,同学们行走在翠云廊间,长达几小时,仍然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这是翠云廊的魅力,古柏的魅力。

古树名木,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它是历史活动中保存下来的“活化石”;

它是记录地球生态变迁的活文物;

它保存着弥足珍贵的物种资源;

它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林木资源。

日前,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四川省一级古树和名木名录的通告出台。

通告指出,古树名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社会和科研价值。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需要。

根据《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认定全省一级古树和名木10811株,其中一级古树10720株、名木91株。

而就在珍稀的10811株古树名木中,翠云廊足足占了7000多株!

剑门君骄傲的表示,在PK古树名木这件事上,我们翠云廊就没有输过,别说什么成团出道,我们可以成群出道!

这么多珍稀的古柏,在中外专家的考证下,被证明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古老的行道树,这也让翠云廊成了研学旅行的首选地之一。

不止如此,翠云廊还有一堆响当当的名号,它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的核心景区之一,也是国家森林公园。

科学家称它“森林化石”、文物专家视它“蜀道灵魂”、文人墨客叫它“绿色长城”。

刚刚火热研学完的陕西汉中天立洋县实验学校师生团就说了,“研学千年蜀道文化”,他们冲的就是这个千年标签,翠云廊是古蜀道的重要一环,七八千棵古柏中,有的树龄竟然超过了二千多年!简直就是活化石!

这个剑门君当然知道,要知道称颂我们翠云廊的,就有著名的这句诗——

三百里程十万树。

三百里翠云廊,全是树木参天的古柏,为什么有这么多古柏?剑门君翻了几天书,发现光历史上有据可查的记载就有七次,最早的还能追溯到秦始皇,张飞、唐玄宗等等,都留下了种树的故事。

成千上万的古柏能流传至今,不仅靠种树,还要靠护树。

据相关资料显示,秦汉至唐,就设有专人管理,到了北宋,又颁布了管理行道树条例,据《宋史》记,南宋时,还发布了“禁四川采伐边境林木”的诏令。

明代时,又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史载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在交接任时,相互要清点行道树,把植树护路的情况作为一项政绩来考核,作为升迁的重要标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对翠云廊古柏的保护,采取果断措施,禁止任何人砍伐,后又成立了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颁布了古柏管理条例。

剑门君了解到,这些古柏都进行了清理登记、挂牌编号,“生病”的要治疗,“没病”的要保健,每年都要进行白蚁除治、防病治虫……

就这样古往今来,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才留下了翠云廊这颗“绿化石”。

留下化石,还要让它变成“活”化石,这才是翠云廊的意义。

把古柏保护好,不是严防死守,而是让它回到我们每一个的生活中,通过各种故事化、情境化、网络化的深入体验、表达和传递,了解古柏的前世今生,揭示古柏的历史文化,传递古柏的人文底蕴,让翠云廊“活”起来。

“我看到的,不止是一棵树”,这是研学学生的一句感言,也是对翠云廊最好的注解,翠云廊,不止翠云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