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亚飞
4月22日,首届公园城市论坛闭幕式上发布了公园城市理论研究的初步成果——《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专著,其中包括联合联合国人居署、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等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开展的首批8个重大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公园城市理论体系。
这本专著作为本次论坛的最重要发布成果之一,是以构建公园城市理论框架为目标,由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牵头,汇同联合国人居署、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腾讯云等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从公园城市的理论探索、生态价值转换以及规划路径建设三个方面入手的首批八个专题的研究成果。
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公园城市建设新模式研究》和《公园城市内涵研究》强化了公园城市理论基础的研究;《绿色生态价值研究》《公园城市对市民生活品质影响的研究》《公园城市消费场景研究》《公园城市与城市品牌价值研究》充分挖掘了公园城市建设对促进城市发展的价值,并明确价值转化的实践路径;《公园城市指标体系的国际经验与趋势研究》确定了公园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引导了城市发展方向和目标;《公园城市的公园形态研究》指导了公园城市的建设实施。
八个专题的研究覆盖公园城市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发展指标与建设实施等多个方面,为进一步实现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政策相协调、政策与实践相贯通做好了准备。
【八个课题重点一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公园城市建设新模式研究》
公园城市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做出的重要指示。公园城市的核心内涵就是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新范式,是新城市发展观、文明观、民生观、人文观、生活观的体现。它的本质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城市建设的实践革命,是对以往城市发展形态的传承与发扬,是对工业文明城市发展的批判与超越。公园城市在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构建美丽宜居、绿色低碳高效的城市经济运行体系,体现出和谐性、高效性、系统性、人民性、休闲性与创新性的显著特征,彰显了哲学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人本价值与创新价值。
《公园城市内涵研究》
公园城市在中国城市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时代转型背景下提出,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是对公园城市最直接、最准确的定义:“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公园城市的内涵是“一公三生”,就是公共底板上的生态、生活和生产,实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公园城市是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新思想发展到一定高度后诞生的关于城市建设的新理论,高度概括了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今后中国城市的和谐发展指明了道路,是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是新时代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公园城市指标体系的国际经验与趋势研究》
成都市和联合国人居署为推进公园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合作项目,致力于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宏大愿景,进一步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新城市议程》的全球政策框架。
本报告通过分析全球多个城市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总结出关于城市规划、工业发展、场所营造和生态多样性趋势的创新实践和国际经验,提出一项监督和评估成都公园城市的五维指标体系,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本报告的主旨是在保护地球的基础上,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及良好治理,建设以人为本的,更紧凑、更整合、更宜居的公园城市,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
《绿色生态价值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许多发达地区已逐渐进入环境改善的时间窗口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生态环境愈发受到更多的关注。成都建设公园城市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导,开展了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绿色生态价值研究:分析了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界定了绿色生态价值的内涵;以天府新区为例针对绿色生态价值中核心价值——生态环境价值进行了定量核算;对绿色生态价值中产业动力价值、创新集聚价值和城市宜居价值三类派生价值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分析了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对绿色生态价值的提升;构建了绿色生态建设指数和绿色生态价值指数以反映城市绿色生态建设的水平和绿色生态价值的相对变化。
《公园城市对市民生活品质影响的研究》
公园城市对于新时期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路径。建设公园城市不仅对市民物质生活的需要有正面回应,更对环境和社会安全、娱乐和舒适、公平和民主、自我实现等方面有正面需要。
本研究基于公园城市所具备的“生态性”、“公共开放性”和“为民服务的便利性”的特点,梳理公园城市与生活品质的关联性,提出公园城市对生活品质影响的概念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公园城市和生活品质的六大关系。针对当下一些城市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公园城市“的建设理念,以提升公园城市为民服务的功能为原则,提出了公园城市建设的十项建议,尤其供成都发展公园城市参考。
《公园城市消费场景研究》
公园城市消费场景的本质是重新构建“人、物、场”新的连接方式。创新的消费场景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深刻的消费者洞察引领全新的流行趋势,复合的消费场景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政府和企业是消费场景的构建方,为消费场景提供政策、空间、产品、服务等体验要素;居民是公消费场景的主要受众方,通过体验不同的消费场景,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提升自我幸福感和对城市的认同感。
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通过对整个消费链条的数字化升级,提升消费场景体验,创新更多的消费场景。与此同时,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场景和企业生产需求高度融合,催化实体经济的变革,催生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总体上增加社会福利、创造更多新就业机会,带动城市的经济活力。
《公园城市与城市品牌价值专题研究》
本研究从城市品牌价值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打造以宜居品牌为核心的成都公园城市品牌新结构的命题。其一,是对成都以公园城市为特色的城市品牌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从而得出若干初步的结论。其二,是对成都城市品牌价值进行了横向对比和评估,并设计了公园城市品牌价值监测指数(PCBI),作为成都公园城市品牌建设的纵向考察指标;最后,就成都如何打造和提升公园城市品牌价值的策略路径,提出了若干建议。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理论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课题就公园城市对城市品牌价值的意义、资源要求、策略路径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可供成都市在城市品牌价值塑造与管理工作中予以参考。
《公园城市公园形态研究》
公园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自然系统的生态价值在城市发展中的综合动力作用,自然系统与城市空间系统的多维度融合必须坚持三个结合:美丽诗情与公共效率的结合,生态尺度与生态价值的结合,功能区域与空间形态的结合。生态性、公共性、融合性、发展性是公园城市的基本属性。在形态上从单纯的公园绿地走向全域自然系统同城市空间的景观融合,实现城在园中的景观愿景;在机制上从围墙单位绿地走向公共绿地,去墙敞绿,从自然装饰走向价值共生,生产、生活、生命与生态的融合共生,生境、画境、意境的统一,物理空间同精神文化空间的统一,实现城园交融、居在园中的美好生活愿景。在国际美誉度很高的城市比较研究基础上,提出四分法模式,即区域公园系统、城市公园系统、生态廊道系统、公园综合体系统,其中公园综合体即公园化功能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区,具有三种类型的空间结构模式,即以公园为中心的多种产业集聚模式,自然系统同城市产业功能空间有机融合的公园化功能区包括居住、商业、商务、工业、文化、教育、研发文创公园综合体等,以公园生态产品为基础的游憩休闲旅游综合体包括休闲农业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假日公园等。公园综合体是城市最有活力的生活生产生态生命四位一体的综合地域空间。公园城市公园形态系统与生态园林城市绿地分类系统的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结合成都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提出了成都公园城市公园形态的分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