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扶贫协作路上的“夫妻档”

2020-08-25 14:55:5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彭焘

朱映江 奉平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中,不少扶贫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坚守一线战脱贫。今天,我们去认识一对浙江省龙泉市挂职我区的扶贫干部——张伟、梁慷夫妇。

“香菇上架以后要注意通风,因为温差越大,越容易出菇。”这段时间,正是香菇菌棒上架后管理的关键时节,在王家镇新华村的种植大棚里,东西部扶贫协作干部张伟正对种植户讲解当前大棚管理技术。

昭化区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国定贫困县之一,2018年4月,张伟作为第一批东西部扶贫协作挂职干部来到这里,当时,全区有贫困户2212户,如何让这些群众甩掉贫困的帽子迫在眉睫。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所以我希望能够为乡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出一份力。来到昭化以后,我就决定,要把浙江龙泉的产业发展经验和市场理念带来这里落地生根。”昭化区政府办副主任(挂职)张伟说。

为了摸清当地的真实情况,张伟利用近2月时间,奔走于全区126个行政村,最终提出把发展起点低、带动作用强的食用菌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项目之一,并于当年进行了试种。

张伟发现昭化的生态环境跟龙泉非常相似,且有着非常丰富的青冈木资源,所以2018年选择了适合昭化的菌种进行试种。

就在当年,50万袋香菇在昭化试种成功。然而,参与产业发展的村民却寥寥无几。

“老百姓对香菇产业了解不深,又没有这方面的技术,而且对浙江过来的业主,信任度还不高,总之对市场、对收益还存在一定的担忧。”为了破解村民们种植技术等难题,在张伟的协调下,当地建起了扶贫车间,在吸纳村民务工和试种同时,还制定出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使村民们的种植信心逐步得到提升。

“我们一方面请龙泉的专家进行全程指导,另外一方面拿出10万袋菌种给贫困户进行试种,让老百姓既有保底工资,还可以免费学技术,这样对产业有了更深了解后,提高种植积极性。”张伟介绍。

王家镇新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丽华就是其中之一,在扶贫车间里学到种植技术后,今年她也种下了属于自己的产业。

“我在扶贫车间工作有年头了,能挣到钱、能学到技术,年底还有分红,今年我自己种了2万袋香菇,一年到头算下来,有四五万块钱的收入 。”王家镇新华村村民张丽华告诉笔者。

如今,在王家、磨滩、太公等镇已累计发展香菇150万袋,灵芝500余亩,产值达3500万元,有效带动391名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增收 5600元。

扶贫产业不仅要种地好,还得卖得好。挂职期间,张伟积极协调东西部协作扶贫项目资金,在昭化城区建起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电商孵化园,使当地的农副产品源源不断的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通过‘昭化严选’、直播平台等把昭化的特产,如椴木小花菇、土蜂蜜、绿壳土鸡蛋销往全国各地,上周销售额达到80余万元。”昭化区电商孵化园项目经理白中纯如是说。

夫唱妇随,比翼双飞助脱贫。当张伟的妻子梁慷了解到丈夫不辞辛劳地为贫困群众谋发展,她也有了到昭化支教的想法。2019年,梁慷放弃了沿海地区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带着5岁的女儿来到元坝一小支教,并结合龙泉所长,把快乐学习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们。

“用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音乐给予他们的快乐。”元坝一小教师(挂职)梁慷说。

正是得益于张伟、梁慷这些东西部扶贫干部的倾力帮扶,昭化区如今已构建起“空中飞蜂、林下养鸡、坡上种药、地里种菌、稻田游鱼、园区共建、全网电商”立体生态产业扶贫模式。2019年4月,该区成功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并连续两年获得四川省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好”等次。说起接下来的扶贫工作,张伟更是思路清晰、信心十足。

“进一步巩固提升产业发展成果,完善技术人才的支撑和市场销售平台的对接,变协作为合作,建立健全两地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两地人民的情谊,实现共享共富,手牵手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张伟信心十足地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