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需要回味 似是故人来
下午四点过,前来淘书、看书的书友们渐渐多了起来。一位住在“毛边书局•桃蹊书院”附近的候姓大爷就是这里的常客,他对我说,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看书,三年前从报纸上得知有“毛边书局”这一消息,自己从那时起就成为了“毛边书局”的忠实书粉,自己不定期就会来淘一淘自己年轻时看过和没看完的书,每每翻到这些泛黄的旧书,他都觉得自己翻阅的不是书,是自己的年轻时的岁月,是那段风华正茂的时光,在这里能寻找到自己年轻时的气息。
这家书院里,住着旧时光。这让我想到了曾经的成华,作为成都老工业基地,这里曾聚集了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成发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不在机器轰鸣,而工业遗址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星罗棋布地分布在片区内,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兴起,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怀旧的情怀正和“毛边书局”的主题相映成辉,这些旧书在这片土地上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当我乘坐电梯下到一楼,一楼书院的阅览室里已经坐了很多人,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本书,安静的或伏着书柜、或坐在书柜旁翻看着手里的书,窗边的雅座上坐着三三两两几个人,轻声细语的聊着只有他们才听得到的悄悄话。氛围舒适、安静,大家彼此心照不宣,都把平日的喧闹留在了书院外,就像旧日相识一样,脸上挂满微笑,点头相交。
毛边书局的以后……
在谈到毛边书局的发展时,傅天斌老师说:“我会继续坚持去收书,我们平时收书有时会几百本、几千本,一次会投入很多钱,但我们卖书只能一本本卖,资金回流会很慢,家人们不理解支持我做这件事情,但是我自己选择了从事旧书行业,也知道靠旧书赚不到钱,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总能感觉到自我价值所在。我爱书、惜书、但绝对不会藏书。人会老,书也会变旧,虽然这些旧书一页页变得黄了,但是文字依然还是那些文字,不会变。我是一个收书人,以书为业,但我希望每本书都有一个好的归宿;当这些书流通到一个‘懂它,爱它’的人手里,能让读书的人有所收获,那这本旧书就有了自己新的价值和意义。”说这话时,傅老师流露出了一股子读书人才有的执拗。
实体书店生存不易,做一个这样已旧书为主题的书店更不易,好在还有像“毛边书局•桃蹊书院”这样的书店,满足我们追忆旧时光,让我们在文字的海洋里满璞归真。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毛边书局•桃蹊书院,我要给你疯狂打call。
图片由成华区委宣传部提供(摄影:张力夫)